最年轻的“头部玩家”解析“中国Cruise”毫末智行量产之路
时间:2021-06-25 10:16 来源:汽车头条 作者:AutoLab
从去年开始,行业里关于自动驾驶进入下半场的讨论不断增多。要让自动驾驶真正走出实验室,除了技术得成熟,还要有过硬的技术落地及规模化量产的能力。
国内自动驾驶初创公司毫末智行于6月22日在北戴河举行了第二次品牌开放日活动,并在活动上晒出成绩单。值得注意的是,2019年底才成立的毫末,现在在“量产”和“场景化落地”这两个关键题目上已经跑在了行业前列。
举个例子,毫末自研的第二代乘用车自动驾驶产品小魔盒1.5将在今年下半年量产上车,这意味着搭载该方案的车型有望拿下“国内最快下量产线的激光雷达车型”的头衔。
再比如在另一大核心业务——无人物流车方面,今年5月,毫末已经完成生产并规模化交付无人配送车“魔袋20”给美团的任务。据悉,这批由毫末负责量产的“魔袋20”已于6月初赶赴广州抗疫一线,给高风险地区的居民配送基本的生活物资。
可以说,毫末智行已率先迈过自动驾驶量产这道坎,获得量产技术、经验的同时,也有了自我造血的能力。对于希望在自动驾驶赛道跑道最后的选手来说,资金充足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而再做进一步剖析,另外一线索也将变得清晰起来:诸多量产和场景化落地项目的顺利推进,正在让毫末智行勾勒的“风车战略”,从规划变成现实。
在可预见的未来,毫末智行“风车战略”的势能会继续释放,并由此利好整个自动驾驶行业。
“初出茅庐”的毫末会在整个行业里掀起多大波浪?这着实令人期待。
一、就落地场景来说 毫末智行已是“头部玩家”
现阶段,拥有稳定和成熟的“场景解决能力”是自动驾驶落地、商业化的前提。目前,毫末智行布局场景的丰富程度在整个自动驾驶行业中都是佼佼者。
小魔盒是毫末智行面向乘用车推出的自动驾驶解决方案,主打城市通勤场景。据毫末智行CEO顾维灏介绍,半年时间内搭载这套系统(小魔盒1.0)的长城高端车型“摩卡”数量已达到5000台,行驶总里程则已突破45万公里。
末端无人物流是毫末智行布局的又一核心业务场景。在这方面,毫末和美团、物美多点的合作都有新的进展。
此前,毫末作为美团新一代无人配送车的唯一生产合作方,为美团提供了生产制造服务,由毫末智行打造的“魔袋20”目前已经交付并投入使用。
由毫末智行提供整车服务的“物美多点×毫末智行”无人配送车,现如今已在北京顺义区展开常态化运营,迄今累计服务近千单。
CEO顾维灏介绍毫末智行最新进展 在乘用车、末端无人物流两大场景下,毫末接下来还会有新的产品上线。
其自研的下一代乘用车自动驾驶解决方案(小魔盒1.5),搭载Ibeo的激光雷达,能够在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上实现L3级辅助驾驶功能。
无人配送车“小魔驼”升级亮相,品牌开放日上发布的商超服务版(已经服务物美多点)、物流版、移动零售版可以更有针对性地为B端客户提供短途泊载、及时下单配送等服务。
至于其它更多的细分场景,毫末智行同样打算做技术赋能。新发布的智能硬件产品——“自动跟随载物平板机器人”和“自动跟随载物出行机器人”,前者能帮助解决繁重的物品运送工作,后者则能够在家庭、酒店、写字楼、商超等场景中使用,通过视觉跟随,陪着你逛街、帮你运送物品和衣服这些需求都将得到满足。
毫末智行迄今已推出10款自动驾驶产品
二、量产实力过硬 无人小车今年出货量将达千台
有了与场景相匹配的技术能力,接下来就到解决量产落地问题的环节了。
但是,自动驾驶要做到规模化量产并非一件易事。放到一家公司身上,“量产”意味着要经受住从技术实力、产品工程化、产业链集成、成本控制到市场敏锐度等各方面能力的全方位考的验。这也是为什么虽然“三年量产”正逐渐成为自动驾驶行业一个普遍的产品技术落地时间推进表,但真正做到的公司却很少。
毫末智行为实现“量产”准备了特别的杀手锏。
先看低速无人车。按照毫末智行CIO甄龙豹的说法,毫末在打造低速无人车时沿用了许多车规级零部件的设计。另一方面,低速无人车与乘用车在设计、构造上仍然存在不少的差异,为此,毫末智行专门准备了一个占地面积约有1000平方米的测试基地,只有通过测试的技术及产品,才被允许进入之后的量产环节。
生产阶段,毫末智行目前在保定建设了号称全球第一座专为L4级低速无人车打造的柔性制造基地(Fass&Vass)。该基地占地5000平方米,设计产能为5000辆/年。
毫末智行的L4低速无人车柔性制造基地
得益于和长城汽车的深度绑定,毫末智行在生产环节还可以实时共享长城汽车的人力和供应链资源,混线生产多种车型。从而既做到了规模起量,又做到了成本可控。
据介绍,毫末的车规级通用线控底盘“小魔盘”目前已获得有效订单,由“小魔盘”赋能的无人配送车将在今年大规模上路,预计年度出货量将会突破1000台。
再看乘用车。甄龙豹提到,为确保自动驾驶产品顺利上车,毫末智行在量产前就实行了仿真+真实路测两条腿走路的方案。以摩卡这款车为例,在正式交付给消费者之前,已经先做了几千个小时的实际道路测试,以及规模更大的仿真测试,从而确保系统稳定、满足车规级的要求。
凭借着前期付出的努力,最新一代乘用车自动驾驶解决方案小魔盒1.5在今年就会量产上车。如果一切顺利,那搭载小魔盒1.5也将拿下“国内最快下量产线的激光雷达车型”的头衔。
三、数据收集、处理两手抓 三年内计划配套100万台乘用车
本质上,自动驾驶是AI在汽车上的一种垂直应用。一辆自动驾驶汽车要想既安全又聪明,不仅要看得准(感知系统做得好),大脑也要足够的“智能”。
目前从行业层面,自动驾驶的感知系统和自动驾驶系统在普通场景下的决策已经比较完善,接下来的重点是让自动驾驶系统处理好各种复杂的长尾场景,最终能像人类驾驶员一样具备良好的理解、思考、预测能力。具备强大的数据获取及处理能力,是达成这个目标的基础。
在收集海量数据和用好海量数据这两点上,毫末智行都已经准备好了。
首先是截至目前,自动驾驶乘用车的路测里程数则突破了45万公里,且路测的区域覆盖全国多地,基本涵盖到了所有的道路类型。
毫末智行预计至明年年底,其自动驾驶系统将会覆盖长城汽车的数十个乘用车型。事实上,品牌开放日活动当天,毫末智行董事长张凯还给出了一个更具体的目标,“预计三年内,搭载毫末自动驾驶系统的乘用车辆将达到100万台。”
背靠长城,“初出茅庐”的毫末成为业内首个短时间内达到如此量产规模的自动驾驶创企,并非妄想。换言之,毫末智行能够获取到的数据接下来还会有一个更快和更大的提升。
有了数据之后,还要会用。在数据处理及应用这方面,毫末智行的新武器有两个:完全自研的安全认知模型CSS和更适用于视觉识别技术的Transformer神经网络架构。
全自研安全认知模型CSS
CSS能帮助自动驾驶大脑进行更好的决策规划、目前已经积累了数万个场景,囊括“高速主路-城市开放路-城市快速路-上下匝道-路口”的不同路段和不同的交通场景。
Transformer技术是一种更为先进的、学习能力更强大的神经网络架构。区别于目前业内其它自动驾驶公司采用的主流卷积架构(CNN),它的抗干扰能力更强,识别精度更高,而且能够有效利用未标注的数据进行预训练。对于“自动驾驶大脑”和算法迭代来说,犹如如虎添翼。现在这一神经网络架构已经被应用到毫末智行的产品中。
基于Transformer神经网络架构的视觉识别技术
四、“风车战略”开始转动 毫末智行前景可期
从品牌开放日上晒出的最新成绩单来看,毫末智行在场景化落地及量产、技术层面的数据获取及处理能力、合作伙伴等几个方面都取得了不小的突破。
但另一方面,它在低速无人车、自动驾驶乘用车、智能硬件几个不同方向上同时布局,乍一看又让人觉得“啥都有”,因而看不透毫末到底想要啥。
其实,毫末智行在这一点上一开始就有一套逻辑,已有的产品和布局皆是沿着其“风车战略”规划的方向在推进。
毫末智行的“风车战略”,简单来说就是以乘用车、低速无人车车和智能硬件三条业务线为风车的扇叶,然后以数据智能(即通过高质量的数据对自动驾驶大脑进行训练)为轴。风车开始转动时,三条业务线会不断地提供高质量数据,从而促进自动驾驶大脑不断进化、更好地处理各类复杂场景。经过迭代升级的无人驾驶能力再反哺三大业务。最终,构成了一个「技术迭代-系统落地-技术迭代」的正向循环。
“风车战略”如此重要,以至于CEO顾维灏在个人演讲时不得不特别提醒,“我们是以风车战略为指引的一家创业公司。”
毫末智行的“风车战略”
当然,不是所有的自动驾驶创企都跑得通这种模式。在这一点上,毫末智行也很早就想明白了。
毫末智行创办之初对自动驾驶的发展路线做了总结,认为当前主要存在3种路线。第一条路以Waymo为代表,专注无人驾驶市场,然后一家公司尝试在自动驾驶上实现单点突破。第二条路以特斯拉为代表,从造车到自动驾驶。第三条路适用于体量规模已经很大的车企和自动驾驶技术公司,双方一起从乘用车辅助驾驶做到自动驾驶,并同时拓展低速无人车和robtotaxi方面的业务,美国的通用Cruise是第三条路线的代表。
由长城汽车孵化并于2019年底独立出来的毫末,一开始选择的就是第三条路线。毫末智行董事长张凯表示:“毫末智行是‘车企+技术公司’Cruise模式的中国代表。”
毫末智行董事长张凯
第二次品牌开放日活动举办前,和长城汽车的深度绑定,Pre-A轮融资完成带来的资本积累以及人才方面的储备已经给毫末智行勾勒“风车战略”奠定了必要的基础。现在技术与产品的量产落地又给了“风车战略”启动运转的动力。
在公司CEO顾维灏看来,毫末是一个由AI驱动的公司,也是一个在创业的路上舍命狂奔,不断持续创新的公司。与此同时,“毫末智行’车厂+技术公司’的’中国Cruise’模式具有引领和前瞻性。”
在行业层面,随着自动驾驶进入下半场,技术实力和量产、商业化落地已经被摆上了同等重要的位置。毫末智行此前是量产和场景化落地上的先锋与探路者,在可预见的未来,随着其“风车战略”持续不断释放势能,毫末智行大概率也会保持一种持续领先的优势,并由此推动整个自动驾驶行业向前再进一步。 (责任编辑:土豆先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