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盖环境保护、社会发展等,日产中国发布可持续发展规划2022
时间:2019-09-12 11:45 来源:爱买车网 作者:L
近日,日产(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正式发布“日产中国可持续发展规划2022”,以此指导日产汽车在华业务可持续发展的经营与管理。作为首个面向中国市场发布的可持续发展纲领,该计划涵盖了日产汽车对于环境保护、社会发展以及公司治理层面的多项包容性、多元化举措。
日产汽车公司执行副总裁、首席可持续发展官川口均介绍
《日产汽车可持续发展规划2022》
日产汽车公司执行副总裁、首席可持续发展官川口均(Hitoshi Kawaguchi)表示:“在日产汽车‘丰富人们的生活’愿景的指引下,日产汽车通过提供独特、创新的产品与服务,为消费者提供卓越价值。为实现这一愿景,作为一家企业,我们必须采取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来工作、思考以及进行生产制造。简而言之,我们在做各项工作时,都应该首先考虑如何实现社会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如今,我们所居住的地球正面临来自诸多方面的压力与挑战,从消费者到企业,所有地球大家庭的成员都在共同期盼实现可持续发展。”
日产(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西林隆发布《日产中国可持续发展2022规划》
日产(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西林隆(Takashi Nishibayashi)表示:“日产汽车以成为中国首屈一指的智能出行品牌为目标,积极导入‘日产智行(Nissan Intelligent Mobility)’科技。我们将与利益相关方共同构筑全绿色价值链,努力实现“零排放”社会。并在‘构建安心安全的交通社会’、‘培养可持续发展人才’、‘推动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等领域积极开展行动。”
“日产中国可持续发展规划2022”响应了日产汽车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以环境保护、社会发展和公司治理三个方面为核心,积极为中国市场实现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环境保护
日产中国与在华合资企业东风汽车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风有限”)积极采取相关举措应对气候变化,通过节能减排改善空气质量,并导入智能供水系统减少用水量。根据“日产中国可持续发展规划2022”,日产中国计划截止到2022年: •在产品及技术研发方面,日产中国期望在2022年成为智行科技领域首屈一指的汽车制造商,导入更多的电动化车型(包括纯电及搭载e-POWER智充电动技术的车型)。其中,日产轩逸·纯电SYLPHY Zero Emission已于2018年在中国上市,与此同时,启辰品牌将在2019年继续推出三款纯电动汽车。 •日产中国围绕多项节能减排任务制定了严格的目标。截至2022年,日产中国及其在华合资企业的用水量将比2015年降低35%;有害气体排放量将比2015年降低50%。以上目标均高于中国国家标准。
社会发展
日产中国积极投身于提升中国道路交通安全、人才培养以及中国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发展。未来将继续向中国市场导入先进的辅助驾驶技术,并与利益相关方积极开展合作。
•日产汽车自2016年起,陆续在全车型上搭载i-SAFTY智能主动安全系统,以提升车辆安全性能。日产汽车将导入在“日产智行(Nissan Intelligent Mobility)”理念下研发的ProPILOT智控领航等先进驾驶辅助技术,从而实现降低交通事故、构建“零伤亡”社会的企业愿景。如今,日产ProPILOT智控领航技术现已搭载于第七代日产天籁ALTIMA上,未来将在更多车型上推广。 •日产中国已连续13年与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合作举办中国道路交通安全论坛,13年来共有3,200多名业内专家参与论坛,为提升中国交通安全献言建策。此外日产汽车在华合资企业东风日产连续14年举办“日产安全驾驶训练营”,累计超过七百万消费者参与其中,为提升大众交通安全意识,普及交通安全知识做出贡献。未来,日产汽车将继续积极推进以上活动,发挥企业自身优势,助力提升中国道路交通安全水平。 •2013年,日产中国创立“日产筑梦课堂”项目。“日产筑梦课堂”采用STEAM(代表科学、技术、工程、美术和数学)教育理念作为课程设计基础,以激发小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普及汽车相关知识,培养动手能力。迄今为止,“日产筑梦课堂”已于全国11个省与直辖市的360余所小学授课,累计受益学生人数超过35万名。预计到2020年,“日产筑梦课堂”项目累计受益学生人数将超过100万人。至2022年,“日产筑梦课堂”项目将扩展到更多省份,累计受益学生人数将达到200万人。 •自2013年起,日产中国连续7年参与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新能源汽车蓝皮书》的编写工作,该蓝皮书获得业界高度认可,对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自2015年起,《新能源汽车蓝皮书》已经连续4年荣获中国社会科学院评选的 “优秀皮书奖” 。
公司治理
日产汽车高度重视公司治理。日产中国设立了“三重防御体系”以加强公司治理,确保更加统一的合规管理。未来,日产中国将通过完善治理框架、加强治理体系、培养互补思维模式在企业管理方面实现进一步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