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宝可梦

汽车消费投诉频发,消费者该如何“避坑”?

近两年,随着国内汽车销量的不断增长,汽车消费投诉事件也不断涌现。据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2022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汽车及零部件的投诉达43836件,同比增长5.31%,投诉量在所有商品类别中居第三。其中,新车买卖、二手车交易、格式合同、车辆质量四大投诉问题成为了重灾区。我们聚焦重点汽车消费乱象,看看购车、用车如何避免“踩雷”,提前打好“预防针”。

汽车消费投诉频发,消费者该如何“避坑”?
汽车消费投诉频发,消费者该如何“避坑”?

用维修过的瑕疵车冒充新车销售

每一辆新车在出厂前都需要经过严格的测试才能作为商品车出售,但在车辆的运输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损坏、磕碰等情况,因此就成为了“运损车”。对于运损车辆,大部分汽车厂商都会要求4S店自行消化或低价出售,不能作为全新商品车销售给客户。但运损车一般受损的情况并不严重,碍于成本原因,部分4S店会自行修复后,隐瞒车辆受损情况,以全新商品车交付给消费者。

汽车消费投诉频发,消费者该如何“避坑”?

当然,新车在运输途中都是有购买保险的,若出现损坏一般都会得到理赔,但冗长的理赔流程加上重新发车的时间损耗,不但会影响消费者的购车体验,还可能令4S店造成销售违约、业绩考核不达标、投诉罚款等情况。因此,部分4S店会选择铤而走险,将损坏车辆修复继续出售。至于所谓的交付PDI检测,对于部分4S店而言也仅仅是“走过场”。

汽车消费投诉频发,消费者该如何“避坑”?

把维修过的瑕疵车当作新车销售这一举措仍是非常冒险的,若被汽车厂商发现,相关4S店将面临罚款甚至取消代理权,所以也有些4S店会将这些运损车“另行处理”。4S店的主要销售对象除了个人和企业消费者外,还有“二网”的商家,俗称“炒车行”。这类商家一般能拿到比个人更低的4S店报价,除了部分是走大客户渠道,也不乏将修复后的运损车当新车销售给客户的群体。后者既替4S店“消化”了运损车,又获得了更大的差价,一举两得,但这也只是个别现象。

汽车消费投诉频发,消费者该如何“避坑”?

若是个人消费者在4S店购买到修复过的运损车,且没有得到提前告知,可以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提出向相关4S店“退一赔三”的要求。若协商不成,可先向相关品牌厂商投诉,再向属地司法机构提起诉讼。

汽车消费投诉频发,消费者该如何“避坑”?
汽车消费投诉频发,消费者该如何“避坑”?

以格式条款侵害消费者权益

“登录表示同意相关条款”、“请勾选相关条款”、“签名表示完全同意条款”,无论是网络供应商提供的服务,还是线下汽车销售渠道的合同,相信大部分消费者都见过并“同意”过类似的合同条约。这种单方面提前拟定好的合同格式被称为“格式条款”,在汽车销售过程中非常常见,多达数页的合同内文,都是销售方提前拟定好的,留给消费者填写的只有个人信息、日期和签名。殊不知,这种格式条款存在侵犯消费者知情权、自主选择权、公平交易权等权利的嫌疑。

在汽车消费过程中,部分销售方会利用格式条款,做出车辆交付时间模糊处理、收取消费者购车款未按约定交车、对销售方违约赔偿避重就轻等举措;又或者出现指定发生纠纷应向经营者所在地法院或仲裁机构提起诉讼或申请仲裁的做法,限制消费者自主选择争议解决机构的权利,加重消费者异地维权成本。

这都是在以格式条款侵害消费者的权益,遇到这种情况,消费者应详细阅读相关条款,对不合理、不公平之处提出修改要求,对模糊不清的细节要求做补充说明,尽可能地保护个人合法消费权益。

汽车消费投诉频发,消费者该如何“避坑”?
汽车消费投诉频发,消费者该如何“避坑”?

二手车交易透明度低

除了新车,二手车交易也存在不少“雷区”。虚报车况、隐瞒车况、价格不透明、滥收费用、售后不完善等都是二手车交易常见的现象。部分二手车商为了吸引消费者到店看车,会故意少报、瞒报车况信息,或报低车辆售价,像是将车辆里程数、过户次数往少了说;只报车辆分期购车的首付金额,令消费者产生“捡漏”的错觉,待到店后才发现是货不对板。这种情况大多出现在小规模的二手车商或个人车商中,消费者在遇到这种情况时,需要提前问清问全车况,若对车辆不了解,可聘请第三方检测机构代为检测。

二手车交易过程中,除了要看清车况外,还要向商家全面了解二手车交易费用情况,像是过户费、交易税、保险费、上牌费、检测费等,都需要交易双方沟通清楚,否则可能会增加消费者的购车成本。若是选择贷款购买二手车,消费者则需要更严谨地询问商家贷款利率、分期形式、还款方式、手续费、代办费、贷款资质、提前还款是否需要罚金等情况。因为二手车贷款不同于新车贷款有厂家金融或银行支持,二手车贷款一般是走小额贷款或民间借贷渠道,所以有着更高的贷款利率。

汽车消费投诉频发,消费者该如何“避坑”?

二手车属于非标品,所以会存在特殊性,消费者在购买二手车时,一定要和商家沟通清楚车况,将相关售后条款清晰列明于合同之中,避免纠纷。

汽车消费投诉频发,消费者该如何“避坑”?

汽车质量问题频发

汽车质量问题可谓是汽车消费中最为棘手、最难界定的情况。大部分消费者都不是汽车研发或制造相关专业出身,对于汽车的了解不全面,因此在遇到汽车质量问题时,是处于劣势地位的,有没问题、有什么问题、该如何维修,基本都是由4S店或汽车厂商“说了算”。消费者即便找了第三方公司对车辆问题做检测,似乎也难以得到有效的反馈和妥善的处理,否则不会出现“女车主坐机盖”、车展拉横幅等知名维权事件。

汽车消费投诉频发,消费者该如何“避坑”?

除了消费者自行发现,对于汽车质量问题,国家质监局也是有相应的检测机制,对于出现质量问题的车型,会要求相关车企召回维修。像是福特此前出现的双离合变速箱故障,厂商不仅做出了召回更换部件的措施,还将质保期限延长至8年16万公里,既能挽回车主的忠诚度,又提升了消费者的信心,算是起到积极作用。

汽车消费投诉频发,消费者该如何“避坑”?

上述提及的只是汽车消费问题中的冰山一角,若这些问题不能从根本上得到有效的处理和遏制,随着汽车消费规模的不断增长,相关问题将越来越频发,不利于汽车市场长期、良性发展。轱辘哥认为,与其让消费者去“胳膊拧大腿”,更应该从政策层面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监督机制、提升执法力度,以降低因消费问题而诱发的纠纷。

(责任编辑:土豆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