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永动机”概念被提出来之后,人们对于“永动机”的探究就没有停止过。即便是被科学证明“永动机”不会被发明出来,但人们对于这种不需能源消耗、能够不断运动并且对外做功的机械...
自“永动机”概念被提出来之后,人们对于“永动机”的探究就没有停止过。即便是被科学证明“永动机”不会被发明出来,但人们对于这种不需能源消耗、能够不断运动并且对外做功的机械仍保持极大的关注。这背后,一方面是人们普遍存在的好奇心,另一方面也是人们对于“低成本能耗技术”的客观需求。这样的逻辑在汽车圈内同样适用,一些看不懂、捉摸不透的新鲜技术往往能制造出轰动效应,就像前段时间频繁刷屏的“水氢汽车”。
当然,在汽车圈里引发热议的远不止“水氢汽车”一个,“空气汽车”、“核能汽车”、“太阳能汽车”等等也曾经备受关注,但当人们逐渐认识到这些东西并非划时代的新科技或者在目前的情况下并不能大规模落地,剩下的除了一地鸡毛或许什么也没有。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一些曾引发过公众谈论的“黑科技”汽车,到底是科技还是科幻,我们看完再说。
30秒读懂全文:
1.诸如“水氢汽车”、“空气汽车”等我们看不懂的产品并非完全的骗局;
2.看似“奇葩”的产品背后也存在一定的科学原理,但依靠目前的科学技术很难将其量产;
3.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演进,现在遭受我们质疑的产品或许会成为现实。
■只需加水就能跑的“水氢汽车”
5月23日,《南阳日报》一篇名为《水氢发动机在南阳下线,市委书记点赞!》的文章将“水氢汽车”推向前台。只需加水就能跑的“水氢汽车”迅速成为社会的关注焦点。不过,其后的事情想必大家也都知道,在“水氢汽车”成为众矢之的后,南阳市政府迅速做出回复称“水氢汽车”项目仍在商讨当中,而工信部则更是直接表示所谓的“水氢汽车”没有做准入申请,也无法生产销售上路。
抛开事件的光怪陆离不谈,支撑“水氢汽车”的科学原理到底是什么?按照为“水氢汽车”提供技术支持的湖北工业大学在其《关于“车载铝合金水解制氢技术”的说明》(该说明目前已经被湖北工业大学删除)中的解释,这一技术主要是利用金属铝与水发生化学反应来制备氢气,属于一种制氢技术。而庞青年(青年汽车集团董事长,本次“水氢汽车”背后的关键人物)也解释,“水氢汽车”技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上述水解制氢技术,通过水解制造氢气之后,氢气再导入另外一部分“氢燃料电池系统”当中进行发电,通过电能驱动车辆运行。
『图中人物为青年汽车集团董事长庞青年』
从科学原理上看,“水氢汽车”更像是水解制氢技术+氢燃料电池技术的综合体,这样理解的话“水氢汽车”也就没有了什么神秘光环。而当科学原理被证明没有什么突出的亮点之后,剩下的便是水解制氢方式与加氢方式孰优孰劣的问题。也就是说,其实所谓的“水氢汽车”本身并非完全的骗局,只不过如果只是通过水解制氢,然后再将氢气导入氢燃料电池系统进行发电驱动车辆运行,这与直接在加氢站进行加氢到底有多大的区别呢?
■只吸空气就能跑的“空气汽车”
在“水氢汽车”成为汽车圈内热议话题的同时,所谓的“空气汽车”也随即被重新提起。实际上,“空气汽车”的历史远比“水氢汽车”要悠久的多,早在19世纪初,美国、法国、日本等过都曾有过类似汽车产品的研发,只不过如今借着“水氢汽车”的热度再次翻红。
2009年,法国MDI公司研发的Air Pod出现在日内瓦车展上,让“空气汽车”大出风头。因为不使用传统燃料,仅使用空气就能够实现车辆的驱动,且最终的排放仍是空气,所以Air Pod在当时被称为真正的零排放汽车;2013年,PSA(标致雪铁龙集团)发布名为“Hybrid Air”的技术,致力于研发“空气动力驱动技术”;而在2015年的中国,一家名为祥天集团的企业则在第十五届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上展出了“空气汽车”的中国版本。当然,除了这些企业,诸如沃尔沃的Air Motion概念车、本田的Air Concept、丰田的Ku:Rin概念车等等,都是以“空气动力”为方向开发的概念车型。
『图中概念车为沃尔沃的Air Motion』
不管是国外还是国内,不管是PSA/沃尔沃/本田/丰田还是祥天,所谓的“空气动力驱动技术”就是将空气进行压缩,在通过压缩气体的膨胀作用把压力能转换为机械能带动发动机做功,各家的“空气汽车”在装置上可能存在差异,但在基本原理上是相通的。不过,与前文所说的“水氢汽车”一样,虽然在科学原理上似乎能够实现,但我们却忽视了将空气进行压缩所产生的能耗,就像“水解制氢”仍需要大量的铝粉一样。这种能耗与传统燃油汽车或者现在技术已经相当纯熟的新能源汽车相比并没有多大的优势,而这也是众多“空气汽车”最终没有实现量产的一大因素。
■概念超前的“核能汽车”
再来看一下概念较为超前的“核能汽车”。实际上,由于核能在发电、军事等领域的应用已经十分广泛,我们对于核能技术的了解可能远远高于“水氢技术”或“空气动力技术”。而在19世纪50年代,将核能应用于汽车的想法也早已出现,较为有代表性的是福特、凯迪拉克以及奥迪这三家企业在这方面进行过的研究。
在1957年,福特产生了将核能应用于汽车上的想法,并设计了一款名为Nucleon的概念车比例模型。Nucleon车身后段搭载一个超小型的核反应堆,通过铀元素的核裂变产生能源,把水变成高压蒸汽推动涡轮叶片驱动汽车,这种循环将在铀元素耗尽之后停止运行,而在等同于加油站的“加铀站”补充铀元素之后则又能够重新开始运行。
与福特Nucleon相似,凯迪拉克在2009年推出了“WTF”概念车,变化来自于产生核裂变的元素由铀元素换成了钍元素。据悉,仅需仅仅8克左右的钍元素就能够提供相当于20多万升油所能带来的动能。除此之外还有奥迪于2016年发布的一组名为Mesarthim F-Tron Quattro的概念车设计稿,这款概念车同样采用了核反应堆+蒸汽系统这一经典组合,产生的水蒸气将为搭载于车身上的发电机提供动力并为其他的电池系统充电,最终利用电能驱动车辆运行。
不过,出于对核能危险性的敬畏以及制造核聚变反应堆的复杂性和超高成本,福特Nucleon概念车、凯迪拉克“WTF”概念车以及奥迪Mesarthim F-Tron Quattro概念车最终都没有成为现实。
■其它仍未落地的“黑科技”汽车们
除了上文我们提到过的“水氢汽车”、“空气汽车”和“核能汽车”之外,还有很多其他“黑科技”汽车,比如“太阳能汽车”、“燃气轮机汽车”等等,他们也曾一度成为汽车圈内热议的话题,只不过最终的结果是一样的,在种种因素的制约之下无法实现落地。
先说一下“太阳能汽车”,它的原理是通过覆盖在车身上的太阳能板或者薄膜进行发电,并为汽车提供动力,比如德国企业Sono Motors和中国企业汉能都曾经进行过这样的研究,但是源于太阳能发电的转化率仅为30%左右,且受天气因素影响较高,直到目前为止太阳能汽车仍处于实验阶段,并未走向真正的落地。
再来看一下“燃气轮机汽车”,这种类型的汽车的原理是通过微型燃气轮机驱动汽车直接运行,或者通过微型燃气轮机对车载电池充电进而驱动汽车运行。此前英国罗浮汽车曾在1950年推出过一款名为JET1的燃气轮机概念车,克莱斯勒也曾推出过名为Turbine的概念车,但经过多年的研发,这些“燃气轮机”汽车都没有实现量产。而在近几年,一个名为泰克鲁斯·腾风的中国汽车品牌也推出了其“燃气轮机汽车”——至仁RS,当然直到目前为止仍未量产。
■编辑观点:
不管是“水氢汽车”还是“空气汽车”,亦或是此前出现过的“核能汽车”和“太阳能汽车”等等,他们还是基于一定的科学原理打造,只不过由于技术和成本的限制,这些看似不靠谱的技术仍不能得到落地。
实际上,现在我们所熟知的以电能为核心驱动能源的新能源汽车也并非是一种新鲜事物,据说早在1881年法国工程Gustave Trouve就打造了世界上第一台可充电的电动汽车,而我们熟知的Carl Benz直到1885年才创造出第一台燃油车,而源于电池/充电等技术不发达以及使用成本远高于传统燃油车,所以当时的电动汽车并没能成为主流。
而在近代,随着“三电”技术的跨越式发展,电动汽车的使用成本几乎可以实现与传统燃油车类似的地步,这才造就了电动汽车今日的成就。所以说,随着时光流逝,当技术实现跨越式发展,现在被我们所揶揄的水氢汽车、空气汽车、核能汽车等说不定也会成为现实。
手机阅读文章,扫描下方二维码
爱买车
微信公众号:aimaiche
爱车,买车,就上爱买车。
My车轱辘
微信公众号:myautolive
打造好玩接地气的新式车评。
___Copyright 2017 爱买车 版权所有经营许可证 粤ICP备150477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