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敢把车停纯电动车旁,纯电动车不让进车库,到底怎么了?
时间:2020-09-25 16:55 来源:汽车头条 作者:DearAuto
01,看到纯电动车扭头就跑?每天上班,我都会将车停在公司附近小区的停车场,毕竟费用便宜,这也使得车位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车位基本靠“抢”。 现在状况发生了转变,近一个多月以来,每天早上都会有5个以上的空余车位。而前几天我更是遇到一个奇怪的现象,一辆长期停这里的车,在有空余位置的情况下,居然绕了一圈,离开了。第二天刚好停我旁边,下车时我问及车主前一天的事,原来是他不愿意把车停在那些正在充电的纯电动车旁边,生怕发生自燃。 即使停车位紧张,但充电桩旁的停车位全都空了出来。 前不久,该小区给出口位置的几个停车位加装了慢速充电桩,从那之后,小区的停车位就开始变得充裕。归根结底,让这个小区停车场停车位变得充裕的,是接二连三发生的电动车自燃事故。 上个月出差遇到了前同事,他与我分享了一场让他差点遭殃的纯电动车自燃事故。7月底,他睡到半夜,突然楼下警笛轰鸣,几辆消防车争相涌入他所住小区。他观察了一下,发现起火位置并不位于他那栋楼,随即倒头继续睡觉。第二天到停车场取车上班,发现停车场地面全是积水,随后看到好几辆烧焦的车辆,而中间那辆,是一辆纯电动微面货车。 原来昨晚消防车救的,是这辆纯电动车起的火。显然消防车赶来的速度,远不及火势蔓延的态势,旁边已经有4辆车被引燃。幸亏前同事的车旁边有一堵墙,隔离了火焰,不然他那辆车就会和墙另一头的车一样,被烤焦了。 纯电动车在车库发生自燃,旁边车辆全被“烤焦”了。 02,同是自燃,纯电动汽车更危险,也更难预料这起事故后,被引燃导致车辆报废的车主自然最冤,但那辆并非在充电情况下突然自燃的纯电动微面的司机,也有理说不清。 他要面对的,不仅是超出保险赔付限额的高额赔款,还有因事故导致小区宣布全面禁停可充电汽车后,那数十个新能源车车主的指责,还有是对纯电动车的无尽恐惧。
每逢遇到纯电动车自燃的事故,事后总会出现“燃油车自燃事故更多”这类的说辞,让人误以为纯电动汽车的自燃事故只是“小儿科”,不值得重视,保有量更大的燃油车更值得大家关注。 事实上,燃油车的自燃,多由电路改装、电路老化短路或油路损坏引起,正常保养得当的车辆,极少出现自燃。另外,燃油车的自燃与纯电动车的自燃也有着最本质的区别——剧烈程度。 去年在上海某地下停车场,一辆特斯拉Model S毫无征兆地发生自燃,严格来说是爆燃——从车辆开始冒白烟,仅3秒后即发生剧烈燃烧,继而火势波及周边车辆。 不幸中的万幸,是这起事故没有造成人员伤亡。可以预料的是,事后特斯拉官方又用燃油车自燃事故更多来推脱。
相比之下,燃油车的自燃会是怎样呢?今年年初,一辆燃油车在行驶中底盘冒出了黑烟,而车主浑然不知,后方司机加速向前将情况告知,随后车辆停在高架桥上,车主逃离起火车辆,成功脱险。可见燃油车即便出现自燃,其火势的蔓延速度并不快,能给车内人员提供较为充足的逃生时间。而此次自燃事故的起因,虽然目前还没有官方解释,但事后有知情人透露是油路改装引起。
燃油车发生自燃,大概率是车龄较老且维保不善导致,其实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预料,并有办法避免的。但是那些还属于新车范畴的电动车发生自燃,则是无法预料的,甚至防不胜防。这就难怪看到燃油车起火,后车司机还敢上前告知情况;看到停车场有电动车充电,就避而远之的现象发生了。 年久失修是燃油车发生自燃的主要原因。 崭新的车辆发生自燃,大多发生在纯电动车上。 03,安全性敲响了新能源车销量下跌的警钟近年来接二连三地发生纯电动车起火、爆燃事故,暴露出电动车存在严重的安全性短板,甚至影响着新能源汽车的销量——2019年国内新能源汽车增长率出现首次下降,而今年1-7月,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更是同比下降36.1%,降幅远大于汽车整体销量的18.5%。面对安全这个生死攸关的问题,越来越少用户亲自尝试。
汽车安全性能其实是一项非常复杂且庞大、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性能集合。与此同时,汽车安全性的每一次提升,都来自于一次次惨痛的事故。1967年,在美国举行的一次关于交通安全的会议上,沃尔沃做了具有开创意义的“28000起事故报告”,该报告的内容是基于一年以来在瑞典发生的涉及沃尔沃汽车的交通事故,显示了安全带可以拯救人们的生命,减少了50%到60%的事故伤害,至今为止已经拯救了数百万生命。正是有了这些教训惨痛的事故中,汽车才变得越来越安全。
现在的纯电动汽车的安全性能,仿佛变得越来越儿戏了。纯电动汽车会将给车辆加装几个摄像头、雷达,安装运算速度高的数据处理器,并在车内配上大尺寸的液晶显示器,标榜成拥有各式各样的主动避险功能,并为用户带来全面的安全保障。但是,那些鼓吹得最起劲的汽车品牌,却接二连三地发生主动安全系统失效而导致的事故。 虽然软件的革新能带来更安全的行车保障,但先决条件应该是车辆本身过硬的硬件安全性能。 汽车作为最普遍、最常用的交通工具,其安全性关系到每一个人的安全。每家车企都不应在安全性能上有所妥协。然而,汽车的安全性能,并非想做就能做好。汽车每一个零部件,在设计、用料、规格、安装等不同层面,都有严格的规范,哪怕是一颗不起眼的螺栓,都需要应该经过严密的计算、试验,得出其尺寸规格、材料类型、拧紧力矩等参数。只有遵循严谨、细致、严密的开发流程,并为安全系统留有足够的冗余,才能确保汽车的安全性能的绝对可靠。 即便是汽车上一颗普通的螺栓,其材料、尺寸甚至拧紧力矩均有严格的规范。 但是,要想国内的纯电动汽车,想通过反复的验证,来保障系统拥有与燃油车一般的安全性能和稳定性,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众所周知,我国新能源汽车的销售,不仅需要适应用户,更需要符合相关政策,尤其是补贴政策。 从2016年至今,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一年一改,不仅对车辆续航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补贴力度逐年下降。要提高车辆的续航里程,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增加电池容量,但在现实中,电池容量不可能无限制地增加,不然就会出现电池体积过大、重量过高等难以解决的问题。因此,增加电池的能量密度,成为了国内纯电动汽车的共识。
动力电池能量密度的增加,往往是通过改变电池制造材料的配比以及使用新材料等方式实现,而新技术一般需要经过反复测试验证才能保证其使用安全性。但受限于每年一改的补贴政策,车企只能硬着头皮将那些拥有最新技术、最高能量密度的动力电池往车上搬,以此增加车辆的续航里程,从而成功满足补贴政策。
纯电动汽车自诞生以来,就被贴上了性能秒杀燃油车的标签。由于电动机的工作特性,纯电动汽车的动力性能表现往往优于同级别的燃油车型,有的甚至超越售价高出几倍的车型。另外,为了弥补充电时间过长的短板,越来越多纯电动车型都支持超快速充电技术,通过提高充电电压和电流,提升充电功率,减少充电时间。
但是,强动力性能和超快速充电,是对车辆供电系统的终极考验。在高负载充放电下,不仅要求整个系统能够实现高效的能量转换,减少系统积热,同时还要确保动力电池在高电流工作时的物理、化学性质稳定,这样才能确保系统的安全。然而,对于掉进了性能至上这个怪圈中的纯电动汽车,或许安全性能早已不排在首位了。
纯电动车拥有与生俱来的动力性能优势,但在现有技术之下,充电问题依然无法得到彻底缓解,要取代燃油车为时尚早,市区通勤仍旧是纯电动汽车的主要用途。为此,车企们盲目追求并大肆宣扬的高性能、长续航,与纯电动汽车的实际应用场景相关度并不高,拥有三、四百公里续航里程,充电时间控制在1小时以内,就已经足够了。当然,更重要的是推动纯电动车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不应该只与车辆的巡航能力相挂钩,更应该与关系到用户切身利益的安全问题结合,不然纯电动车再这样“烧”下去,把本来就不大的市场彻底“烧”没了。
文 | 彭梓朗 (责任编辑:土豆先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