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宝可梦

可变轴距、线控转向等,2021年又新增了哪些汽车“黑科技”?

导语

2021年即将进入尾声,回顾这一年,瞬息万变的汽车行业迎来了全新的变化。汽车“新四化”大趋势进一步促使各大车企朝着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的方向前进,新车型、新技术不断涌现。新能源车与传统燃油车的协同发展成为了现阶段主流车企的必然选择,碳中和碳达峰目标对车企的引导作用加剧。与此同时,新老造车势力的博弈更胶着,加速了行业洗牌。


My车轱辘延续传统,在步入新一年之际进行2021年汽车“十大”专题盘点,既是记录时代的声音,也为更好总结过去和迈向未来。


近年来,汽车行业的发展日新月异,而汽车技术也得到了快速更新迭代,各种新技术层出不穷。今年同样诞生了不少令人印象深刻的汽车技术,在年终岁末之际,轱辘哥就给大家总结一下2021年最吸引眼球的汽车技术(本文是“车圈十大”专题系列第三篇),让我们一起看看都有啥好东西吧。

01

日产e-POWER


日产e-POWER技术近期在网络上关注度非常高,一方面是e-POWER技术自诞生以来就收获多项国际权威奖项;另一方面,搭载e-POWER技术的车型在日本已经拥有超过50万辆的销量纪录,其首款搭载该技术的Note e-POWER甚至碾压丰田、本田,成为最畅销的混动车,可见其实力不简单。如今,这项“集各家之大成”的电驱技术终于进入国内市场,并且率先搭载在“销量王”轩逸(图片|配置|询价)上,所以更加令人期待。

可变轴距、线控转向等,2021年又新增了哪些汽车“黑科技”?


相对于其他品牌的混动技术来讲,日产e-POWER已经将优势发挥到极致。它是一种不需要外部充电的电驱技术,100%燃油发电、100%纯电驱动。通俗理解就是,发动机用于发电,由电机带动汽车前行,这样不仅有效降低了油耗,同时又能获得纯电动车的驾驶质感。总的来说,这是一种既保留纯电的优势,又不用担心续航焦虑的新技术,也许在不久的将来,e-POWER车型将成为混动车市场中的一匹不可忽视的黑马。

02

通用Ultium奥特能电动车平台


Ultium奥特能,是通用面向未来推出的全新电动车平台。据悉,奥特能平台可实现通用几乎所有车型的电气化,其最显著的三个卖点是灵活、智能和安全。奥特能平台支持不同的电芯封装形式和化学材料,这给予了通用在电芯选择上的灵活性;同时,奥特能还首创了无线电池管理系统,有效提高电池包的空间利用率,并且引入了全新的VIP智能电子架构;电池方面,电芯热稳定性提升了10%,具备低衰减、长寿命的优势,40分钟内便可完成快充。

可变轴距、线控转向等,2021年又新增了哪些汽车“黑科技”?


单从技术来说,奥特能平台确实拥有非常多的亮点,可谓是通用当下新能源制造最高水平的代表。而首款奥特能电动车平台车型凯迪拉克LYRIQ的国产化进程正在全面加速,目前也已开启预售,将在明年初开始交付。相信有了奥特能平台的加持,通用汽车在电动化领域竞争更有优势。

03

丰田线控转向


前不久,丰田发布旗下首款采用e-TNGA平台打造的纯电动车型bZ4X,虽然这款车在产品力上没有展现出足够强的硬核实力,但其搭载的线控转向系统还是十分引人注目的。这套奇异的方向盘与传统方向盘最大的区别是不再使用物理连接,而是采用电控的方式进行转向操控。它的优点在于占据空间小、转向比可以随意调节,以及对电动车和自动驾驶更友好。

可变轴距、线控转向等,2021年又新增了哪些汽车“黑科技”?


虽然线控转向不是什么新鲜的事情,但目前一直没有大规模搭载使用,多少与技术还没足够成熟有关。向来保守的丰田如此大胆用上线控转向技术,那是否也意味着该技术已经足够成熟可靠了?相信很多人都很好奇,线控转向技术在bZ4X的具体表现究竟如何?

04

奔驰MBUX Hyperscreen系统


今年初,奔驰发布了全新MBUX Hyperscreen系统。这套系统最大的特点就是采用了贯穿式 OLED 屏幕设计,整块屏幕宽度超过了1.4米。8核CPU、24G内存、12个传感器和每秒46.4GB的内存宽带的加持下,这套系统提供了强大流畅的性能体验。

可变轴距、线控转向等,2021年又新增了哪些汽车“黑科技”?


在奔驰首发这块巨屏时,轱辘哥确实有被震惊到,因为它不仅比目前量产车型的车内大屏大,并且还是非规则形状的。奔驰还将MBUX智能人机交互系统提升至一个新的高度,极易上手操作的同时还具备强烈的自我学习能力。而此次全新升级的MBUX Hyperscreen首先搭载在奔驰EQS上,这款车的出现有望重塑豪华电动车产品的标准。

05

比亚迪DM-i超级混动


比亚迪自从今年初发布DM-i超级混动以来,销量一路高涨,目前更是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DM-i车型之所以有着如此火爆的销量,是因为DM-i融合了比亚迪的三大核心技术:DM、刀片电池、骁云发动机,再结合EHS电混系统,真正做到了低油耗、静谧平顺、动力出众等。

可变轴距、线控转向等,2021年又新增了哪些汽车“黑科技”?


今年超级混动车型上市后的火爆热销,大概也是比亚迪没有预料到的,而它能一炮而红其实答案也很简单,因为其给消费者带来实实在在的利好:买车价格低、驾驶性能好、养车成本低。从目前的情况来看,DM-i混动车型的热销依然会持续一段时间,比亚迪今年的新能源汽车销量有望创新高。

06

奥迪可变轴距技术


今年广州车展上奥迪发布一款全新概念车Skysphere,该车最大的创新是采用了可变轴距技术。可变轴距指的是电机及车身车架结构可以伸缩滑动,实现25厘米的轴距和车身长度变化,以此带来截然不同的驾驶体验。在运动模式下,车辆轴距缩短让车身反应更加灵敏;在长途模式下,车身将变为长5.19米的GT车型,乘坐空间更宽敞。

可变轴距、线控转向等,2021年又新增了哪些汽车“黑科技”?


可变轴距技术的确是一项充满颠覆性的技术,但目前这只是概念车,未来能否最终落地就不得而知了,毕竟在行驶过程中实现改变轴距等功能还是有点超前。但无论如何,这些前瞻技术已让奥迪走在了众多老牌传统汽车厂商前列。

07

福特车路协同技术


对于很多消费者来说,车路协同系统还是一个特别陌生的概念。其实车路协同技术是一种车用无线通信技术,简称“C-V2X”。搭载C-V2X技术的车辆可以与道路上几乎所有事物进行互联,比如和其他车辆、红绿灯、行人的电子设备等进行“实时对话”。借助该技术,车辆可接收前方道路交通信息、以及预知传感器范围以外的风险,能够让驾驶者提前预判,并作出决策,提升整体交通效率。

可变轴距、线控转向等,2021年又新增了哪些汽车“黑科技”?


在中国市场,福特对C-V2X技术的研发是最积极的,同时也是国内首家实现C-V2X技术量产应用的整车企业。虽然目前C-V2X带给我们的功能体验并不是特别多,但随着技术不断改进,C-V2X能实现的功能会更多,也将进一步提高行车安全以及出行效率。除了福特之外,相信接下来会有更多的车企加入到车路协同的阵营中来。

08

广汽埃安续航破千技术


“续航里程焦虑”一直是阻碍电动汽车发展的一大难题,但随着技术不断发展,纯电动车续航里程的天花板在不断被刷新。在广州车展上首发亮相的广汽埃安AION LX Plus,拥有1008km(CLTC工况)的续航里程,同时其也是全球首款续航破千的纯电动车。AION LX Plus搭载了海绵硅负极片电池技术,电池系统能量密度提升为205Wh/kg,电池能量达到144.4kWh。

可变轴距、线控转向等,2021年又新增了哪些汽车“黑科技”?


AION LX Plus的1000公里续航并不是“期货”,它已经通过申报,预计将于2022年1月上市。对于长途出行多、日常充电条件差的消费者来说,选择超长续航的车型还是很适合的。具备1000km续航的AION LX Plus到来,不仅解决了新能源车消费者的里程焦虑,还大大提振了行业和消费者的信心。

09

长城柠檬混动DHT


近年来随着自主品牌研发技术的不断提升,不少车企亦纷纷推出属于自家的混动技术。作为自主品牌的领军者之一,长城汽车的柠檬DHT混动技术一亮相就受到了市场的关注。这套混动系统与本田i-MMD较为类似,多采用电驱为主,发动机主攻发电的能源管理方式。不过这套系统在传统串并联架构的基础上,还为发动机直驱路径增加了2挡变速机构,从而更好地兼顾动力和油耗。

可变轴距、线控转向等,2021年又新增了哪些汽车“黑科技”?


今年很多自主品牌都拿出自研的混动技术,它们的整体节能表现与“两田”不分伯仲,甚至大有反超之势。由此可见,混动技术已经成为自主品牌争夺的又一制高点,而这些混动技术的推出,也能让国内消费者买到更低售价门槛的混动车。

10

材料100%可回收的宝马车


一辆汽车从生产到报废的整个生命周期过程,每一个环节都隐藏着对环境、资源的多重压力。因此,宝马集团决定打造循环设计概念,从车辆设计阶段就开始考虑材料回收,确保车辆“生来可持续”。


可变轴距、线控转向等,2021年又新增了哪些汽车“黑科技”?


宝马在今年慕尼黑车展上发布了一款可循环利用的全新概念车——BMW i Vision Circular。该车是由100%由再利用材料和可再生原材料制造,100%可回收,同时还通过数字化设计降低了车型设计的复杂性,减少了对资源的使用,相信这一举动也将再次引领行业的发展。


可变轴距、线控转向等,2021年又新增了哪些汽车“黑科技”?

回顾上述介绍的汽车技术,有些技术已经进入量产阶段,有些技术则还需要更多的时间和检验。当然,2021年的汽车技术远不止这些,比如线控底盘、800V电压等。总之,这些技术的到来最终惠及的对象还是我们消费者。


下一期,我们将会盘点2021年十大汽车热词,敬请期待。

(责任编辑:土豆先生)